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,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,不断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内涵,建好城市为人民,日前,临沂市印发《临沂市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以走出一条彰显临沂特色、顺应人民期盼的城市发展之路。
《方案》指出,主要开展以特色风貌提升行动、蓝绿空间提升行动、空气洁净提升行动、道路交通提升行动、生活服务提升行动、治理能力提升行动、提升住房品质行动、安全运行提升行动、文明素质提升行动为重点工作的9大行动,加大“开展城市设计、打造特色商贸街区、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、优化路网结构、加快发展公共交通、实施‘15分钟活动圈’覆盖工程”等39个专项工程建设。
《方案》强调,制定出台城市品质提升评价办法,实施提升任务考核,要求每年培育一批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(工程)、街道(片区),以生态修复、城市更新、城市设计、垃圾分类、清洁取暖等为重点,作为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试点。优化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财政资金投入结构,加大对城市功能品质提升、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设施投入。
提升行动件件贴民生彰特色
开展城市设计、打造特色街区 将沂蒙精神融入城市规划
明确城市中心区、特色景观区、中央商务区、公共活动中心等的空间景观和建筑设计指引。预留城区通风、视线廊道,降低临山、滨水区域建设规模,严控建筑高度、密度,保证山体和河、湖面可见性。扎实推进城市设计试点,提炼和创新城市风貌元素,凸显人文内涵,打造优美、靓丽街景。
传承红色基因,讲好沂蒙故事,将沂蒙精神融入城市规划。依托城区八河水系,加强沿河管控,留足沿河区域公共空间,多安排公益项目和公共建筑,在建筑设计上侧重体现沂蒙精神和商贸文化的地方特色。完善沂蒙路、北京路、双岭路等主要道路的城市设计,着力打造精美路段、精致节点。将文化旅游与景观建设相融合,通过主题雕塑、文化展牌、书法艺术碑刻等多种形式,展现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提升城市功能,丰富旅游配套,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阳台、主题街区。打造更具体验感和地方特色的区域购物商贸中心。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,推进城市地上、地下一体化建设、立体化发展。
开展历史文化街区、历史建筑核查,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清单,有序推进历史街区、历史建筑的整治修缮工作。保护原生态的沂蒙传统建筑,提炼沂蒙传统民居建筑特征,挖掘本地特色,展示沂蒙文化。将飞机场、火车站、高速出口、户外广告、牌匾标识设置与城市文脉、红色基因相融合,塑造辨识度高的城市形象。
提升景观 像插花般实施细处美化
简洁装饰过街天桥、公交站亭、公交车体、邮箱、座椅、垃圾桶、早餐厅等城市家具,提升城市雕塑、小品、喷泉等艺术美感,增设花箱和文化墙。开展城市公共环境标识设计,提升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。推进具备条件的架空线入地、合杆等整治,保障设施安全,逐步消除通信、监控、低压电力、有线电视等“蜘蛛网”。
编制完成城市照明专项规划,因地制宜实施主要街道、重要商业区、重点旅游区的景观照明。将蒙山沂水、红色基因等文化融入城市亮化,打造城市夜景特色,展现城市风采。
实施蓝绿空间提升 规划建设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
城市新区、各类园区和开发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老城区结合棚户区改造、老旧小区整治、城中村改造等,积极开展区域整体治理,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海绵城市示范区、示范项目。
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效果,实施56项提升工程项目,全面彻底消除城市黑臭水体。加快城市和县城老旧污水管网和雨污管道混错接改造,市区新建城区及新建道路全部采用雨污分流,老城区有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,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。加强供水管线巡查,加快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,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%以内。落实“水十条”,打好碧水保卫战。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,加大河流水质监管力度。
有计划开展拆违复绿行动,规划建设城市绿心、公共绿地、街头游园和郊野公园、儿童公园、湿地公园、文化公园、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。开展城市绿道建设行动,完善配套设施,每年建成不低于10公里的绿道。提升改造湿地景观,全方位打造市区、沿河一体绿化。重点推进公共建筑屋顶绿化、桥梁(高架桥)等市政设施立体绿化,增加绿色空间。
让空气洁净 城市主干道实现“路见本色”
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,制定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,着重推进散煤污染治理、扬尘油烟污染治理、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、工业污染源整治、钢材市场搬迁,改善空气质量。建立市区建筑垃圾和商砼运输车辆智能化监管平台,实现建筑垃圾装卸和商砼运输“点对点”全过程监管、全密闭化运输。市政、公路、水利等线性工程必须采取扬尘控制措施,实行分段施工。拆除工地必须湿法作业。
全面治理露天烧烤、推进清洁取暖工程,2022年清洁取暖率达到90%。城市主干道实现“路见本色”,对垃圾收运点、小吃街等区域路面定期进行高压冲洗或预设防污设施。
优化路网 发展公共交通,消除马路“拉链”
打通各类“断头路”,不断完善立体化交通体系。实施陶然路提升改造、金雀山路西延等13项工程,完善“三环十三射七联”路网建设。实施沂蒙路泵站、通达南路积水点治理等39项工程,解决城区积水问题,不断提高城区排涝能力。推广街区制,提高路网密度,促进“微循环”。有序发展轨道交通,合理确定建设制式和时序。
深入推进智慧停车建设,建立全市公共停车场互联互通网。大力发展立体停车,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,持续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,缓解“停车难”压力。推行错时停车,鼓励有条件的居住区、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。
统筹规划布局公交首末站和中途停靠站,开通旅游专线巴士,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 500 米半径全覆盖。重点解决高铁站、飞机场等交通节点的公交配置,与市内交通实现无缝对接。完善公交专用道设置和管理,灵活设定专用时段。
强化源头治理,合理规划设置农贸市场、物流网点、餐饮摊点、便民服务点等,引导商户“退路进厅(室)”经营。提升道路通行舒适度和景观效果。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,积极推进管线入廊,消除“马路拉链”。加强道路挖掘工程管理,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。
提升生活服务
实施“15分钟活动圈”覆盖工程
统筹布局“城市、组团、社区”三级公共服务设施,形成层次明晰、方便适用的公共服务网络。重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,优化商业网点布局,补齐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社区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,构建“15分钟活动圈”。鼓励学校非教学时段向社会免费开放体育场地。利用边角地、零星用地,增加邻里社交空间,形成亲切宜人、有机融合、全龄友好的小环境。
加大教育资源供给,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。落实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办补助和转型发展奖补,健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,新建日间照料中心20处。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、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,切实解决群众“看病难”问题。
提升“治市”能力 开展垃圾分类、厕所革命
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水平,加快城市管理智慧化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建设。普查、更新城市管理数据,实现对城市运行的立体监测和精准感知,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。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利用。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置工作,实现市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。深入开展城市“厕所革命”,提挡升级公厕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。
推行精装修住宅 新建高层、小高层 逐步淘汰毛坯房
以住宅建筑、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为重点,适当延长设计使用年限,提高建设标准,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建造“百年建筑”。
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,着力解决当前突出存在的房屋渗漏、裂缝、空鼓、保温性能不达标、隔音性能差等问题。推进建造方式创新,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。推行精装修住宅,高层住宅实行全装修,新建的高层、小高层住宅逐步淘汰毛坯房。强化住宅小区综合验收工作,确保小区水电暖卫和绿化等配套完善。
加快物业管理领域相关立法。注入“红色基因”,创建沂蒙红色物业品牌,组建公益性企业化物业服务实体。